<ul id="84ymk"></ul>
  • <fieldset id="84ymk"><menu id="84ymk"></menu></fieldset>
    <strike id="84ymk"></strike>
  • <ul id="84ymk"></ul><strike id="84ymk"><menu id="84ymk"></menu></strike>

    廣東省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分工方案

    QQ截圖20171227103522.jpg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98號),深入推進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全社會信用水平,營造優良信用環境,制定本方案。 

      一、加強個人誠信教育

      (一)加強誠信宣傳。 

      1.將誠信教育貫穿公民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推行公民誠信守則。(省委宣傳部負責。持續實施) 

      2.集中宣傳信用政策法規、信用知識。(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持續實施) 

      3.宣傳推介誠信典型和無不良信用記錄者,加強對嚴重失信行為的曝光和警示教育。(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持續實施) 

      (二)加強誠信教育培訓。 

      4.將誠信教育作為中小學和高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省教育廳負責。持續實施) 

      5.以公務員、金融機構負責人、企事業單位管理者等為重點,廣泛深入開展誠信教育。(省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商局、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6.組織編寫信用知識讀本、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報告。(省發展改革委、人行廣州分行負責。2017年12月底前) 

      7.加強信用管理學科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社會信用領域相關課程或開設信用管理相關專業。(省教育廳負責。持續實施) 

      二、加快推進個人誠信記錄建設

      (一)落實信用代碼和實名登記制度。 

      8.落實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加強對個人身份信息查核工作。(省公安廳負責。按照國家部署實施) 

      9.在互聯網、郵寄遞送、電信、金融賬戶、人事考試、就業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落實實名登記制度。(省網信辦、教育廳、公安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交通運輸廳、衛生計生委,人行廣州分行、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郵政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按國家部署實施) 

      (二)完善個人誠信記錄。 

      10.推動建立食品藥品、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環境保護、生物安全、產品質量、稅收繳納、醫療衛生、勞動保障、住房保障、工程建設、道路運輸、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文化市場、司法訴訟、電子商務、志愿服務、水電煤氣電信等消費違約領域的個人誠信記錄制度。(省公安廳、民政廳、司法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林業廳、商務廳、文化廳、衛生計生委、地稅局、工商局、質監局、安全監管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知識產權局、金融辦,省法院、檢察院,團省委,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通訊管理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11.率先抓好公務員、企業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責任人、律師、教師、醫師、執業藥師、評估師、稅務師、注冊消防工程師、注冊會計師、審計人員、房地產中介從業人員、金融從業人員、導游、社會工作師等重點人群誠信記錄建設,建立信用檔案。(省教育廳、公安廳、司法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衛生計生委、審計廳、地稅局、工商局、旅游局、金融辦,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等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12.鼓勵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個人征信機構開展重點領域個人征信信息的歸集與服務,建立征信機構及相關人員信用檔案。(人行廣州分行負責。持續實施) 

      三、完善個人信息安全、隱私保護與信用修復機制

      (一)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13.加強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和安全防護。(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負責。持續實施) 

      14.建立健全個人信息查詢管理辦法,規范信息查詢、使用、審查等活動。(省發展改革委負責。2018年12月底前) 

      (二)加強隱私保護。 

      15.重點監控金融機構、征信機構、互聯網企業、大數據公司、移動應用程序開發企業,嚴厲查處泄露、篡改、毀損、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等行為。(省網信辦、公安廳、商務廳、工商局、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三)建立信用修復機制。 

      16.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建立個人公共信用信息糾錯、修復機制,制定異議處理、行政復議等有關辦理規程。(省發展改革委負責。2018年12月底前) 

      四、規范推進個人誠信信息共享使用

      (一)推動個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17.按照全國統一標準和規范,組織歸集共享個人信用信息。(省發展改革委負責。持續實施) 

      18.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通過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個人公共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互查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省公安廳、衛生計生委配合。2018年12月底前) 

      19.支持個人征信機構將采集的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嚴重失信記錄,推送至省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省發展改革委、人行廣州分行負責。持續實施) 

      (二)積極開展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服務。 

      20.依法依規向社會提供個人公共信用信息授權查詢服務。(省發展改革委、各市信用辦負責。持續實施) 

      21.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建立個人公共信用信息與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共享關系,并向個人征信機構提供服務。(省發展改革委、人行廣州分行,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2018年12月底前) 

      五、完善個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一)為優良信用個人提供更多服務便利。 

      22.出臺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在教育、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領域給予重點支持的政策措施。(省各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2018年12月底前) 

      23.在辦理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備案、補助申請、稅收減免等過程中,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和連續三年以上無不良信用記錄的行政相對人,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采取“綠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務措施。(省各有關部門負責。持續實施) 

      24.鼓勵社會機構依法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給予優惠和便利。(省發展改革委、人行廣州分行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持續實施) 

      (二)對重點領域嚴重失信個人實施聯合懲戒。 

      25.依法依規對以下四類嚴重失信行為的個人采取聯合行政性懲戒措施:

        一是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國土資源、工程質量、安全生產、交通違法、消防安全、產品質量等領域的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

        二是賄賂、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惡意拖欠貨款或服務費、惡意欠薪、非法集資、網絡電信詐騙、合同欺詐、公益詐騙、傳銷、無證照經營、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故意侵犯知識產權、出借和借用資質投標、圍標串標、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或證券期貨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破壞網絡空間傳播秩序、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在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或向他人提供作弊器材、偽造證明材料騙保等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

        三是當事人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作出判決或決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或不按要求履行法定義務,嚴重影響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公信力的行為。

        四是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拒絕、逃避兵役,拒絕、拖延民用資源征用或者阻礙對被征用的民用資源進行改造,危害國防利益,破壞國防設施等行為。(省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三)推動形成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 

      26.依法依規披露、曝光個人嚴重失信行為,完善對個人失信行為的舉報機制。(省各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持續實施) 

      27.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等行業組織建立健全會員信用檔案,并按照行業標準、行規、行約等方式開展行業懲戒,視情節輕重對失信會員實行警告、行業內通報批評、公開譴責、不予接納、限制任職、限制發起、勸退等懲戒措施。(省民政廳會同省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持續實施) 

      28.支持征信機構采集嚴重失信行為信息,納入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引導市場主體應用信用信息和第三方機構評價報告,對嚴重失信個人采取差別化服務。(省發展改革委、人行廣州分行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持續實施) 

      六、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29.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工作,明確建設任務和時間節點,細化責任分工和具體措施,并加強經費保障。(省各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2017年12月底前) 

      30.將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兩建”工作年度考核。(省兩建辦負責。持續實施)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31.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制定個人誠信建設地方相關法規或政府規章。(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持續實施) 

      32.圍繞個人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實施信用獎懲等,制定工作規范,修訂相關管理制度。(省各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持續實施)


      廣東省市場監管現代化“十三五”規劃

    • 分享到 :

    上一篇:樹行業正氣、立行業新風 陶瓷行業要對抄襲說不

    下一篇:增強型石灰——石膏法脫硫介紹

    友情鏈接 Links

    MORE +

    行業前瞻 | 慈善公益 | 法律咨詢 | 會員企業 | 聯系我們 |

    粵ICP備11050138號

    ×
    消費維權服務站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黄黄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亚洲黄片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亚洲成a人片7777|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91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